人物画家王西京

2018-08-16 12:01:02 djx526 99

当今中国人物画坛上,王西京是一位颇有名望和成就的画家。他在陕西这块文化厚土上成长起来,至今坚持在这黄土地上生活、创作实在的循着自己选的路走下去,的确表现了一种深沉与执著。多少年来始终从事人物画这一社会功能最为突出的品类,始终表露着鲜明的对历史和社会的思想感情的取向,始终运用生物、明快和写实的造型语言作为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在当今画坛上的旗帜被西风吹得颠来倒去的时候,这种种也确乎是一种执著。

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曾有过十分辉煌的时期,就在王西京生活的地方曾呈现汉唐文化的璀璨,在“明劝戒,着升沉”“成教化,助人伦”这种儒家精神的推动下,终于发展到五代、两宋的高峰。当然这个发展过程仍是以其思想批判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提高为标记的。在这里应记取的是,传统中国人物画确是有“干预”和“参与”人生的积极入世的传统。

近代人物画的复兴始于本世纪初,是与中国人民在国家危亡社会凋敝中苏醒与振兴相同步的。从任伯年画《关河一望萧索》流露出的无奈到徐悲鸿画《愚公移山》的热情呼唤,以至赵望云等革命青年在抗日烽火中爆发的激情,延安根据地革命大众化的艺术,更标志着人物画积极参与社会进步的全新阶段。然而,也只有在建国后,在和平安定的条件下,人物画方始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虽然有过曲折,但人物画的发展是得天独厚的,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从事的水墨和墨彩人物画类型的艺术由于美术院校的教学而广为传播,影响最大。其他风格类型的人物画也各据一席,如赵望云、石鲁尤其是赵的学生黄胄代表的水墨速写传神类型,以关良、林风眼为代表的水墨写意夸张类型,以及传统工笔人物画类型等等,都是在深入生活中寻求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在建国后17年乃至“文革”的十年中,不止一辈人在尝试、酝蓄、积累、丰厚,直到新时期到来,解除了禁锢后,人物画和其他画种一样,其发展势头如爆发奔突,令人眼花缭乱。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新时期以来人物画重大收获就是产生了难以数计的好作品和众多的有才华的青年画家,王西京应是其佼佼者之一。

王西京于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算起来正好赶上文革前一段受到较扎实严格的基本功训练的几年。事实证明对有才华的学生来讲,经过附中的科班训练,基础功力已够用。然后是十几年在报社任编辑、记者,在“风口浪尖”上滚过吧,从记载里我看到他画过连环画——这是人物画的百科全书式的训练。经过“文革”这时期的人几乎很少不是忧国忧民型的,难怪王西京后来画了许多与历史、社会思考有类的人物画,如《作家柳青》《爱国诗人于右任》《张学良、杨虎城》《孔乙已》《阿Q画押》《远去的足音——戊戌六君子》《卧薪尝胆》等。

陕西人物画也有自己的特色。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强调“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人物画创作也包括其中。刘文西等人的一系列人物画作品逐渐形成了“亲近人民、深入生活、情感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浑朴、功力扎实”的现实主义风貌。这是一个队伍:刘文西、王子武、郭全忠、王西京等等多位。王西京应该是其中的少壮实力派。他画过一系列历史人物:屈原、司马迁、曹操、蔡文姬、阮籍、嵇康、杜甫、李白、范仲淹、苏轼、郑板桥等,从这个名单上可以看出他寄托在人物画中的价值取向。思想是鲜明的,情感是炽烈的,而艺术手法又是依照表达对象的不同而极力求取视觉效应——造型语言塑造性的凝聚。艺术的功能便是表述思想,传达感情,——通过审美手段在艺术创造主体(画家)和接受客体(观众)之间达到完全的交流与接受。舍此而谈艺术无非是狂言与欺骗。以此来衡量王西京的画,应该说他得到了成功,他的清新明晰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他的所思所恋,令观者动情和陶醉。

其后十年,王西京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中驰骋,收获丰厚。这里不仅是技法娴熟游有余的问题,而是更多的思考和更简括、更精纯的语言的选择、创造的问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年里,中国画坛经受了种种冲击,这里包括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关于传统价值的否定的深刻冲击。于是有人迟疑退缩了,有人自我否定了,有人择木而迁了。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坚定和执著地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我想,王西京没改变。最近我读他的画,有一段自白文字令我动容,他是这样写的:“每逢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时,这些句子中间那种儒家的、充分体现着社会意识以及巨大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内容总令我莫名地感念哽咽而不能已已,我开始明白,我是一个彻彻底底中国人,……我固执地走传统的路。”通过这段话,通过他的作品,我感到和这位素未谋面的画家之间,有了一种理解和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