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为有效地观看——全国美展观览侧记

2015-01-14 10:21:31 djx526 35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13个展区,在深秋时节,次第落下了帷幕。与前一届相比,展区添加了3个,对应新增的实验艺术、综合材料,以及分开展览的漆画与陶艺。

作为5年一度的全国性大展,主办方把展场作了较大范围的分布,应该首先出自于现实的考量,近5年,各地兴建或改建了不少美术馆,使得布展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如展厅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天津美术馆于2012年5月开馆;总建筑逾3万平方米,拥有10个展厅的太原美术馆于2013年7月开馆,这都需要有较大体量的展品规模来加以支撑。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在杭州举行时,承展的浙江美术馆,基本属于国内为数较少的可以容纳500件大型作品的专业场馆,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国内美术展陈的硬件设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法国和德国等欧洲艺术大国相比,在规模上毫不逊色,这是全体中国美术工作者应当感到高兴的事情。

其次,全国美展背后的行政运作体系,也必然会产生分开办展的动机,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她是具有公私两种属性的。作为公共美展,追求全民共享是其天然禀赋,因此,较大的跨度布点,很容易被延伸成题中应有之义,毕竟,美术作品不像全运会和电影节那样,通过影像传输也能获得不错的观看快感,在场与原作带来的享受还无法通过现有的传播技术来进行替代。无论是美术界,还是广大受众,主要的关注点还在架上绘画领域,所以天津、杭州、广州凭借国内重要城市的地位,以及纵贯南北的节点布局,承办国画、油画、版画3大核心展览,其他展览则按照东西兼顾的考虑分配,同时展区也按稳步增长的比例设计较上一届有所添加,这都不难看出主办者的用心。

但是分散展出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的,是观展效率的降低与时空成本的上升,即便只想把国油版雕4个普遍认同为“纯艺术”的展览看完,就得跑天津、杭州、广州、太原4个地方,四城各自距离,最短的都在1000公里以上,目前对公务出差有进一步从俭的规定,如果不坐飞机,那么看一场展览,起码要有两天在路上。这对于想要把握当代中国美术主导力量的真实形态,发现潜在的创新性格的深度观众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至于有些专业研创机构通过旅行社,组团赴各地观展,成为变相的大好河山游,也属难以避免的情节。

全国美展在运作层面上,存在的另外一个更需要正视的课题,就是如何协调“展”与“评”的关系。全国美展不能办成全运会,各省以部分专业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作为工作与政绩评价的主导标准。打开全国美展的官方网站,赫然12个大字—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如果再往下打开一篇美协主要领导访谈,试图理解主办方对展览作品的追求,可以得出大方向绝对正确,细节要求语焉不详的结论。时代、精品、人民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宏大语词,如何能形成每一届美展之间的差异化性格抓手?客观来看,这些话语习惯在中国真正开始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比如航天、军工、网络、新材料、服务业,已经日益淡化甚至转换为更具专业自信更接地气的表达体系,我想这是值得全体美术人尤其是美术行政工作者思考的。

继续来看展与评,全国美展采用先评奖后展出的专家裁定模式,不过正式公布奖项会适度延后,这也有在后期可能对部分奖项进行调整的考虑,无疑,奖项评出,评委和主办方剩下的事情就是出席各地开幕式和各种研讨会,这一流程产生了对展览的不利影响,因为奖项基本已定又不能广而告之,所以当事人很难对展览作品进行坦率的评价,专家的真知灼见变成了小圈子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某地,一位画家由传闻中的第一名变成了正式公告时的铜奖,但这个传闻被公告微调,足足走过了两个月,全国各地的画贩子与藏家冲着第一名的光芒扑来,已经订购了大量该人作品。

展览要想成功,必须引发公众广泛的评议,评奖要想公允,也必须在评委设置和流程设计上与时俱进。在浙江美术馆观看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时,我注意到介绍展览的专题片中,有几个细节:一是评奖期间,部分高龄的评委步履微颤甚至是在旁人的搀扶下观看参评作品,尽管如此,他们看画的速度还是不慢,可以用“掠过”来形容,我想他们真的是宝刀不老,对作品的形式感有着很高的素养与要求;另一细节是,接受访谈的评委,除了专业画家,就是专业美术刊物或者专业院所的掌门级人物,这就形成了一个吊诡之处,全国美展的作品到底是给谁看的?川菜大师去品淮扬菜,未必能称大快朵颐。如果仅仅是美术圈里的资深人物可以评价作品优劣,那么我们还养着这么多美学专家、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干什么?我以为后者对作品的敏锐度以及观念把握上的宽容度,恐怕是略高于圈内人物的。记得陈振濂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一个城市,如果全部让官员和建筑师来规划,往往会带来文脉断裂的危机,应该是文化先行,让历史学家和方志学者先捋清城市的文脉与性格,由政府召集文化学者、艺术家、企业家制定较长周期的规划定位,再由居住、交通、产业等各方面主导参与者和对口官员、建筑师汇同进行设计实施。但现在基本上倒过来了,各地前几年不断出现“奇奇怪怪的建筑”,就是这种规划倒置的成果。

说完了评,还是回到展上,严格说来,全国美展,即便是没有评奖,也无损于其在语义学上的完整与自适。与国际上常见的双年展相比,全国美展属于5年展,较长的时间间隔给展览运作班子带来衔接上的难题。全国美展从过去到目前,还没有独立策展人计划,但是正常的业务团队不可能5年只做一件事,通过展览全程执行带来的经验教训,在下一届之前往往因为行政调整而消失,故此,每届展览最保险的办法是维持常态,自己看着大不同,别人看着差不多。假使要把探索的使命更多赋予双年展与个展去完成,那么全国美展起码要有如他自己所言的气派和形象,按这个需要,我以为应该在展览包装上有些新意。比如展览各个环节能够追求适度的开放和互动,开幕盛典让美术家们如影视明星那般走走台,艺术家的风度自古就是传奇;在评选过程中,如果不行,就在结果出来之后,鼓励加入一些开放式的探讨,对裁判误判的批评没有毁掉足球,美协也不必担心。在展览过程中,围绕着作品的文献展示,影像记录,以及衍生品开发,都可能让好些人找到有用的事情去做。而这些,别的地方都常见了,全国美展也真的应该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