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12届美展 看当代中国画的现状

2015-01-20 10:22:40 djx526 71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无疑代表着当代中国画创作的至高点,反映欣欣向荣盛况的同时,重创新,轻传统;重工笔,轻写意;重人物,轻山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无疑是中国画创作的一种悲哀。“正本清源”——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重视亟待解决,希望此文能引起美术界的警觉与反省。

  中国写意画之“意”

  全国美术作品展是国家级的权威性、综合性大展,通过全国美术作品展最能看得出当代中国画的现状。美术史告诉我们,中国画在经历了多次演变至今,国画的地位也越来越巩固,并且一步步走向成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正因此才使山水画的经典渊源流传让更多的人来借鉴与学习。可中国当代国画创作却开始慢慢将传统丢失,重创新,轻传统;重工笔,轻写意;重人物,轻山水,传统且具有震撼力的画作越来越少,国画中所探索的“笔墨”、“气韵”也慢慢为之淡化。国画蕴含了中国上下5000年的精神内涵,从秦汉甚至更早时期就开始沉淀,已经形成一种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精神元素和魅力。而当国门打开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将西方绘画艺术大量地融入到中国画当中,一味地去寻找另类与创新,却忘记了国画的传统精神——写意精神。在现当代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创新,其突破传统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现代水墨潮流中的主将们更是打破传统观念,不断创新,注重吸收西方绘画技法。中国画的灵魂是写意,写意精神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民族审美品格。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将情感寄托加以宣泄的一种产物,它能将个性奔放的品格,敦厚深沉的情感都融入画面当中。中国画最高的境界并非对象的真实再现,而是对对象写“意”,中国写意画之“意”,并非主观或外在的抽象之意,可谓是“意象”,既不离形象又不着形似,要通过画家本身情感的“意”来把握所要创作物象的“象”。 “意”,追求“师法自然”而“道法自然”,不仅有情感、意志,还包括神似以及所想达到的艺术效果。“象”,就是能感知的艺术对象,也是超越物象本身,承载“意”的符号。如中国山水画在绘画价值上对“成教化,助人伦”与“畅神”,“卧游”既互有侧重,又并行的二元取向一样,对绘画基本要素,形与色,也保持一种若即若离,又未即未离的状态,并未彻底放弃,又非完全排斥。中国哲学这种本根不离现象,现象不离本根的观点,造就了不只求抽象,也不只求具象,而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交相呼应,又互相牵制,而达到对立统一的地步。可见写意精神才最能表现中国画的精神,国画的写意性与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考是分不开的,国画如果缺少了写意精神,那就是没有灵魂,没有思考的灵魂,是死的。

  中国写意画之“写”

  书法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书法已完全脱离了社会实用性,书法艺术水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整体性滑坡。画家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随之历史的发展,将技术分门别类,独特成为一个专业。多少画家不会写字不会题字,殊不知现在我们的国画就是缺少了“写”的精神,中国画与生俱来的书写性,告诉我们“画到深处是写,写到深处是画”。可见一幅画的灵魂在于线条,从毛笔的书写性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是写意精神成为民族审美品格立命所在。大小写意都注重用笔用墨,一幅中国画要有基本的元素组成,这些也是由毛笔书写而产生的笔墨语言,如:点、线、面、题款印章。这些元素中尤其突出的是“线” 、“点”,这又成为中国画的核心元素。“线” 、“点”的核心是书法笔意在中国画中的延生和演变。笔墨意境的核心就是“线” 、“点”组合所出现的抽象的、朦胧的、品味不尽的意象之美。而今人们生活质量较高,追求的也是细腻高质量的生活,什么都讲究要好的,致使当代中国画坛,工笔画就为之复兴与繁盛,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就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遏制,尤其是大写意中国画在当下众多的画展中愈渐衰微,人物尚有,山水其次,花鸟基本已经不见身影,凡获奖的中国画作品,工笔或小写意唱主角占优势。所以当代以为“工笔”便是主流,全部画起了俊男靓女,基本将西方绘画搬进来,只不过用毛笔来实现其作品,没有可读性,笔墨也随之丢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淡然,这还能称为中国画吗?不如称之为彩墨画?卡通画?……不知是喜还是忧。

  国画,无论从哪个方面开拓,它必须有坚强的体系在支撑。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时代性;必须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同时,突破传统观念。这其中的艰难尽在不言中,国画本身就是矛盾的产物。但前提肯定是要有传统的基础。自中国画诞生以来,就是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在现代水墨发展史上,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功不可没,他完全站在立场上取舍,选择和评判中国水墨画,在学习前人的用笔后大胆地加入自己的感情,将墨气贯穿在线条之间,加以点连之,追求写意精神,将自己的气势感情全部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可谓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是他多年沉着研究中国国画后所提炼出的精华,其意义在于标识了21世纪的水墨艺术一定要突破传统,否则穷途末路。可他也没有想到,在当代,人们看到的只是后者“当随时代”而忘了前提的“笔墨”。如今,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多方位的信息,快节奏的生活更是让人急于求成,画家一味地追求“卖相”与“销量”,以为让学术的“浪”打在“浪花”上就是成功,却不知其实自己只是这大山大水中的一粒沙子,经不起时间的推敲,经不起岁月的洗礼,红尘一阵,只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

  中国写意画之“气”

  艺术的目的是表达感情,因此可以不关事实,不讲道理,“月亮走,我也走,月亮请我喝烧酒”,没什么事实好讲,“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又有什么道理,却是艺术。艺术不是讨好人,是以表达情感为目的。艺术也求“真”,艺术追求的是主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抽象,写意是不求外形的酷似,夸张,变形,是不辨物理的真伪。历代山水画家并非都以对客观物象的描摹为主,而是依靠自然空间与心理空间的结合转换来表达自我的审美趣味的。如果一味迎合市场,画得再细,再像也是没有感情,没有气韵的。万物皆离不开气,气能赋予生命,在中国画中“气韵”同样是一幅画的灵魂与命脉,是否能将一幅画画“活”指的就是有没有“气韵生动”。谢赫六法将“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也就说明了气韵的重要性。“气”是生命的存在,是一种气势、一种气魄,也最能表现写意的精神状态,像近现代潘天寿的绘画讲“气局”,吴昌硕讲“气势”,这些都是气韵的不同表现。韵是指画面的笔墨、造型、空间分割等形成的韵律感、节奏感。“气韵生动”就是一种在画面上运动的方式,“气韵”动起来,画就活了,这种运动或平静或激烈,总会产生一个运动形式,这些都是生命存在的鲜活形态。

  重视生生之德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世界万物都是生生不已,流行不绝的,中国人以诗意的目光看待世界,世界万物都成了和人的生命相关的整体。写意精神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生命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观念万物之生,“气韵生动”可以说成是写意精神的支柱。

  其实,我们在不失传统的笔墨气韵时,将时代精神加入到当代国画的创作中,这种作品才具有可传承性,可记录性。时代变迁,思想、工具等都在发生改变,我们应该在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加以写意精神,大胆地赋予事物以新的生命、意境、情趣、语境和结构;同时再来探索新的技法与形式,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歌颂和热爱。往年的全国美展中有一些获奖作品多将山水画中加入城市高楼大厦、高架桥、高速公路,仿佛将不能融入的东西都融入到山水画创作中,打破传统观念,打破一些程式化的模式,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使中国古老的绘画焕发青春,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不失传统的笔墨的同时又能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代特征,艺术并非仅仅是材料与形式风格语言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当时所处的文化观念与社会意识,我想这才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精华。(来源:《美术报》 何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