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国画院新疆采风纪实

2006-12-21 13:06:25 djx526 147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西域新疆一直是多少代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丝绸之路的缘起缘落就升腾在一望无际,那浩浩浩殇殇的沙漠里。这里不仅仅充满了水深火热的煎熬以及无法飞跃的象征死亡之旅的威胁。多少传说;多少故事都让这块热土充满了神秘,充满了诱惑,充满了震撼;然而在这一片似乎毁灭的干枯与荒漠的背后却奇迹般蕴含着世界上最最丰厚的地下资源。地下水,石油,煤炭,矿藏……以及中西文化的渊远交汇……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虽然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久远,但那历久弥新的思想启发和意义却深刻的影响着一代代艺术家。笔墨当随时代,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近几年各地艺术家写生活动蓬勃兴起之际,走进生活,走进新疆,让西安中国画院的所有艺术家感受西域历史,新疆风情,让艺术的灵感再次升华,这是著名新文人画领军人物,西安中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的王西京先生在刚刚度过六十大寿之后的又一大手笔大策划活动。

时代在变,中国在变,中国画家的意识形态和技法也要发生变化。打破惯性思维,突破自己,练就深厚的速写功底,开拓传统绘画新的思想领域,挖掘出新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完成现代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是此次王西京院长亲自带队探索西域,领悟西域的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意义。

荒 芜 的 沙 漠

当吐鲁番大地还静静的沉浸在灰蒙蒙时,我们已经踏着北斗星的照亮,从火车长途跋涉中转程到吐鲁番的大巴上。第一次来到新疆,可传说中的美丽似乎还没能看到的时候,心却被满目的戈壁,苍茫的荒凉阵阵刺痛,徘徊着无法宣泄的莫名悲伤。

火焰山悠悠通天火

带着传说中的神奇,我们来到了世界闻名的火焰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条条垄纹似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更给火焰山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面对火焰山,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唐玄奘大师穿越大漠为中西方佛教文化的通惠所历经的千辛万苦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谱写留下了不朽的奇迹与篇章。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闻名遐尔的“火洲清凉世界”-----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3千米的火焰山峡谷中,一条小溪流贯其间,沟侧沿隙中时有汩汩泉水渗出,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绿荫蔽日,满沟全是层层叠叠的葡萄架,花果树木点缀其间,村舍农家错落有致,山坡高处还有许多空心土垒砌专门晾晒葡萄干的“晾房”。在葡萄沟深处,专为中外旅游者修建了一处占地数千平方米的葡萄游乐园,这里浓荫蔽日,铺绿叠翠,泉流溪涌,曲径通幽。奇丽的景观让所有途径的车辆都不自觉的停留下来,驻足观赏,在大漠的干渴之后感受着这里的清凉世界。画家们更是洋溢着心头的喜悦。每当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时候,满街荡漾起西部民歌王洛滨的那首熟悉的歌声;那些优美的民歌在广博的西部大漠显得那么甜蜜,那么的醉人和清澈,在西部歌王洛滨先生那清流般的歌声中,传达着所有到过西部的人们对生活的一片赤诚。王洛滨的歌儿就诞生在西部,他与他的西部民歌,西部歌舞一样,不可分割,与日月同在,他的歌儿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忘返……

佛光千古照石窟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 “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在这样的一片祥和之地,石窟坐北向南,在一片遥远的荒洲之中,呈现出绿树成荫、优雅的静谧,更有一股长年滴不尽的泉水,给茫茫戈壁滩带来了生命与活力,它浇灌着山谷间三千多亩土地,也为附近的石窟增添了一片春色。

千佛洞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这些令世间啧叹的古代艺术和完美创造,这些弥足珍贵的世界遗产留给了我们艺术家太多的绘画蓝本和思维的超越引导,这是历史的馈赠更是佛缘法益。 

新疆对于画家的吸引,却并不是简单的风景之美。画家们从那一片片斑斓秀美的山河之中,从大漠孤烟的荒凉之中,看到的是那穿越千年、博大神秘的山水文化。中国是世界上的绘画艺术大国,她源远流长,与华夏数千年文明史同步,它也有着辉煌的历史,近百年来为使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艺术走向世界,为时代留下不朽的艺术精粹,几代华夏儿女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走 进 胡 杨 林

胡杨是新疆古老的珍奇树种之一。维吾尔语称胡杨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高天湛蓝,大漠九曲弯,鸟瞰沙海,美在胡杨间!!

由于胡杨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因而被人们赞誉为“沙漠英雄树”。胡杨是新疆荒漠和沙地上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树种,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以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和田河两岸以及塔里木盆地南缘许多河流的下游最为集中,形成千里“绿色走廊”。

《后汉书•西域传》和《水经注》都记载着塔里木盆地有胡杨。 在库车千佛洞和敦煌铁匠沟的第三纪古新世地层中部发现了胡杨的化石,算起来至少也有6500万年的历史了。

 当众多艺术家们走进胡杨林,所有的人无不惊叹于胡杨顽强生长在大漠干旱地域的生命力!亲手触摸胡杨那千年不死的枯杆,仿佛历史楼兰的繁荣与兴衰就触手可及,能用心与之对话。这里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印刻在斑斑饽饽的枯枝残杆中的历史,她们的存在就是一段段故事一段段历史,它们的存在无声的宣誓着胡杨的那般顽强生命的千古与不朽精神的延续。

带着对胡杨林的膜拜与诠释,在绘画的领域中执着地奔走于各地之间的艺术家们,为实现艺术超越的坚强抱负;为了探索远古雄浑博大之气与现代全新思维的融合与折中。他们何尝不是一个个追求艺术,中途跋涉的行僧,脚不停歇,笔耕不辍。在不同的自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造化中体悟艺术的二维空间,从这个意义说绘画史也是艺术的更新史,更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永不衰竭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正像那一默默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

赛里木湖,雪山草原,溪流棕棕

在乘车前往乌鲁木齐的公路上,采风团所有人对蓦然展现在眼前的塞上绿洲,都充满了惊奇和兴奋。从一路的荒芜和杳无生机的烟尘滚滚中走来,突然被眼前的雪山与草地,蔚蓝的湖水激荡了起来,大家忘却了一路风尘,沉醉与快意围绕着,我们来到了闻名遐迩的赛里木湖畔。空气在这一片澄明中飘浮着丝丝寒意,在黑白分明的黄昏余辉的堇色衬托中,那般瑰丽的辉煌似一道金色的线,把绵长的山谷勾勒的分外清晰。赛里木湖水在夕阳的余晖下静默的挥动着浑然的交响。眼前的塞里木湖向大家敞开她宽阔的胸襟,展示着她明净而璀璨的色彩的时候,画院的艺术家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在夕阳消失的前夕,争先恐后的让手中画笔和相机,记录下最最完美的天山晚霞。让一潭水的静谧洗礼来自滚滚红尘的心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当落日的余晖尽情的挥洒在天山的雪峰上的时候,一轮月牙就悬挂在离山尖不远的天上,明月悠悠悬挂在云海之间,西域山谷在没有绿色的荒凉中却别具苍茫,偶尔出现在视野里的牲灵,那又是上帝赐予人类怎样的无限的生机和恩泽啊!

带着不同的探求与渴望,西安中国画院的画家们走进了新疆,感受西域大自然的奇幻魅力;亲临秘境,解析古老大地蕴藏的深厚内涵;交河故城深入民间,领略异域风情的独具神韵;漫步城乡,目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写到这里,面对着这样一群对艺术执着追求的艺术家们,我无法品头论足,要知道,每一位画家都在全力打拼,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是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

他们的作品不难看出画家的真情实感和笔墨情怀,无论是苍润的巴山蜀水,还是悲凉浩瀚的青海记忆,无论是荒凉的塞上戈壁,还有勤劳淳朴的西域老乡,那一组组,一张张的倾力打造,都是带着本真的艺术泥土的芬芳,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艺术载体,都会使中国画这一不朽的艺术形式,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为西部文化的繁荣,为推动西部在世界文明的进步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感   谢   有   缘

西安中国画院的部分画家采风团三十四人,于2006年10月19日奔赴西域,走进新疆。采风活动历时10天,行程6000多公里。 西安中国画院是西安市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听以专业的研究、交流、创作为一体的文化机构,自1985年8月1日建院以来,在王西京院长的领导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经过20年的拓荒、奋斗、发展,现在已成为西安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一块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文化品牌。

西安中国画院的艺术家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杂沓,投入西域这片湛蓝天空、雪岭天山,浩瀚大漠和无以伦比的博大与古老之中,那险峰、奇景、民族服饰和淳朴的民风,令画家们感到心灵最大限度地开阔起来,体验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对生命的感悟。院长王西京先生深深的感悟着:“奇特的西域风光,丰富的风土人情,神秘的故国遗存,浓郁的中西文化的汇集,逼着你去开阔、去探索,去反思关于生命的、人生的、艺术的问题”

西域边疆的辽阔让所有采风团的艺术家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长途颠簸,在挑战极限的历程中,结成了挚真的友谊。队友们也找到了一种与现今社会人际关系完全不同的真挚情感与互动。西域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是一片蔚蓝的天,在采风的路上,这群艺术家已不再计较吃多少苦、受多少累,画家的追求的是一种视觉艺术的完美,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生活的环境离粗朴的自然美、人文美越来越远,为了坚持审美的信仰和基调,画家只有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去寻找美的遗迹和起源。他们虽然年龄都趋于中老年,可创造了令很多徒步者都望而却步的奇迹。而接待我们采风团的接待方的深情厚意则更加深了画家们对这片厚土的热爱。为了回报淳朴的盛情,画家们在长途跋涉的采风途中依然留下大量的艺术创作,这些画作不仅仅抒发对西域新疆的各种感怀,更是艺术家们对坚守在艰苦地域人们的无限爱心与敬畏。西域的无穷魅力与诱惑,不仅仅是这里的天山圣水、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还在于那些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芸芸众生。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坎儿井的智慧和对生存的强大动力以及传承历史的乐观精神,怎会留下那么多少数民族的世代守候,怎会留下那么绚丽的载歌载舞为世人传扬!?

西安中国画院的全体采风人员在这次的【西域行•走进新疆】采风活动中,创作已经难以完全表达画家们的收获,而激荡在他们心中的思绪、流淌着的情感与真诚,同样是此次采风团的最大感悟和收获。这样的经历对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更何尝不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与收藏?!

 

【美术星空】画家专题片制作中心

跟踪报道: 郭禹廷    邱里

2006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