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欣写意山水画展北京纪要

2007-11-23 09:55:00 djx526 81

郑天欣写意山水画展北京纪要

画展开幕式纪要

主持人:舒建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现举行开幕式,首先我宣布参加开幕式的来宾有: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副主任历建祝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解永全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先生,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高永民先生,陕西省林业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文先生,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副主任、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苗重安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赵卫先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陈风新先生,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负责人樊昌哲先生,西安中国画院山水画研究室副主任宋国琦先生,还有本次画展的作者郑天欣先生,参加开幕式的还有首都艺术界的朋友和新闻界的朋友,谢谢大家!下面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先生讲话。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在国家画院美术馆看到郑天欣先生写意山水画展在这里隆重开幕,首先我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对画展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本次画展展出了郑天欣先生近十年间精心创作的近百余幅山水画力作,其作品根植于传统之中,在对传统绘画学习和继承上他始终坚持认为中国画有其造型艺术之独特语境是自然中所没有,不事临摹则难入门径,通过三十多年的艰苦研究、学习,不断汲取丰富的创作营养,才创作出一幅幅充满激情和生活情趣的绘画作品。其作品没有流于刻意求新的空泛形式,更没有矫饰造作之嫌,而是力求表现一种淳厚优雅的情调,强调生活气息的浓郁,意境的清新和风格的朴实,他的用笔灵活凝重,用墨浓淡相间,画面呈现浑厚苍润的效果,其间洋溢着灵魂的气韵,苍茫、幽远的自然气息与生机勃勃的格趣。水墨写生是他作品的重要特征,创造性是他作品的灵魂,同时致力与原生态气息与意象符号的整合,文化审视与浪漫情趣的整合,笔墨意趣与抽象形式的整合,使郑天欣的山水画跃上了新的高度,并具有现代感。他从深入的传统学术境地中走出了一条直通当代的道路,凭借的手段就是水墨对景写生,从而实现了与当代文化形态下的沟通,创造出一篇散发着充沛生命光彩的灿烂文章。

我们祝愿郑天欣先生永远有着充沛的创作活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历建祝先生、解永全先生、卢禹舜先生、高永民先生、李宝林先生、赵卫先生为郑天欣先生画展剪彩!

 

 

画展专家研讨会发言纪要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07年7月2日

学术主持: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  徐沛君

主持人:徐沛君  无论是论学术修养,还是年龄、阅历,在座的有很多专家和著名画家都适合作主持人,但是做研讨会主持人,要起到一个牵线的作用,研讨会的主持人要把发言的人串到一起,从这个角度出发,恭敬不如从命,由我来担任主持。我看了郑老师的画,对我有很大振惊,画幅巨大,画的苍润厚重,对郑老师产生了敬佩之情。下面介绍参加研讨会人员: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著名山水画家赵卫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杂志执行主编杨庚新先生,陕西省美协负责人樊昌哲先生,西安中国画院山水画研究室副主任宋国琦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副主任、花鸟画研究室主任邢少臣先生,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协理事孔紫先生,《中国画研究》执行副主编、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邓嘉德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山水画家王永亮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画家纪连彬先生,中国林业大学教授、中国林业文联副主席李春海先生,西安中国画院画家郭均西先生,黄宾虹绘画艺术研讨工作室赵保民先生,《中国画研究》画家专辑副主编刘亚强先生。参加研讨会的还有首都艺术界和新闻界的朋友,陕西艺术界和新闻界的朋友,还有没有介绍到的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请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著名山水画家赵卫先生发言。

赵卫:今天我第一次看郑先生作品,我一看他的画就觉得亲切,因为他喜欢的这些东西和我们所追求的是吻合的,不光是陕西、山西、太行山、黄土高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郑先生追求的风格跟我自己的追求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看了郑先生的画,我感到有许多话要说,很多想法要谈。首先我觉得郑先生最好的地方是不管郑先生在搞林业也好还是在中国画创作的专业之外,能画到这种程度是相当不容易了,有传统功夫。不管这几年是回归传统文化还是追求这种笔墨,能看出郑先生相当长时间就有很好的根基而且笔墨和想法都很新。他从80到90年代的脉络一直走下来了,而且画得很熟练,熟而不油,他能控制得住,能收得住,在表现的分寸尺度上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好多专业画家其实一直都在追求这种状态,但是都不一定做的这么好,我觉得郑先生这一点相当不容易。能看得出他的心非常静,没有什么功利名利的想法,能够沉得住,能够踏踏实实做学问,这种精神,能引起我们对陕西人的尊重。在此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我提一点希望:我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也用了好多方法也一直在研究,我觉得郑先生能不能在这个很熟练、底子很厚的基础上再去挖掘更深的传统文化内涵的东西,这样你的境界就会更上一个台阶,让人感觉你往前走的空间和潜力都是非常大的,而不是让人感觉已经很熟练到了一个阶段,可能再突破就非常困难了。但是我希望这只是一个阶段,已经很好了,但是希望在这个阶段上再更往前走一大步。作为小字辈非常希望郑老师在60出头的这个年龄段有一个更大的飞跃,如果更有中国传统的文气而且能保持住现有的状态就非常了不得了,我有这感觉。

主持人:赵先生从学术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一个衷恳的意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根据赵先生建议下面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杂志执行主编、美术史论家杨庚新发言。

杨庚新:我觉得赵卫讲得非常衷恳,而且非常到位。我对郑先生不太熟,间接地听到过一些,因为陕西画家实在太多了。我看了郑先生的画就凭直观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郑先生的画非常亲切,非常感人,不光是题材本身,像黄土高原,整个陕北风光风土人情,还有他的笔墨语言,我们也比较熟悉。看来他对陕西长安画派的创作和笔墨经验都有研究,都借鉴过,他的画很苍茫、很浑厚、很随意,随便一个画面都感觉有他诗意的一种理解,都有所体验,所以,我觉得陕西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地方。我看了他的画感觉非常感人,他的画最突出最强烈的印象是他对画面的捕捉能力很强,很注意自己的感受,从写生到创作能清楚地看到他所走的路,所追求的艺术道路,我很欣赏他的作品,很赞同他所走的这条艺术路子,应该保持和发展下去。在座的山水画家比较多,我感觉近些年,上世纪中国画有些回归的感觉,85以后大家对传统继承多了但对生活体验少了,但他做得很好、很到位,尤其是那些小的写生,我觉得很精彩,从写生到创作还是在进行当中,所以有的画面下的工夫比较大,效果比较好,既保留那种生活的生动性很感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所以对既保留了生活的生动性又提高了整个画面的心灵包括笔墨创作状态都很好,但有些画面也不够。从写生到创作还不是一个简单转化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他能捕捉到那种本质的、灵魂的东西。他有多深的感受,在画面中就能表现出来。他的写生就是一幅很好的创作。我觉得从意境方面有待升华,这也是我给予的希望吧!再一方面就是在语言上他对墨的运用和重视胜于笔,这个是郑先生的长处,而且墨色的处理既是自然又不是自然,我觉得他这是延续、发展了陕西长安画派的传统,一看就是画的黄土高坡,一看就是他们那个地域的特色。但我觉得他在用笔方面应该往上追一追,他吸收的比较宽,有黄宾虹的东西,他从很广泛的传统吸收,融入了自己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另外从形式上来说,我也希望一方面从写生、感觉上提高,另一方面大画我觉得要适当控制一下,郑先生对大画的驾驭能力很强,但有些作品还欠完整。我从他身上看到了长安画派的优良传统,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貌。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我对他寄予更大的希望。中国画界目前比较浮躁,郑先生要坚持你这种路子一直走下去,希望5年或10年再来北京办展览,希望作品能更上一层楼,祝展览成功。

主持人:杨先生和郑先生是同龄人,对郑先生的画谈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从郑先生用笔用墨方面,在不了解郑先生创作背景的情况下谈了自己的看法。据我所知,70年代郑先生随从前辈罗铭一起在秦岭写生,他很大一部分创作面貌和创作观是在那时候形成的。刚才是北京的画家和理论家从远距离对郑先生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点评。下面请两位来自家乡的画家介绍郑先生的作品。

陕西省美协业务负责人之一:樊昌哲

樊昌哲:今天郑天欣来到最高最具有学术权威的国家画院美术馆办展览,是一种荣幸。郑先生是林业厅的一位业余画家,但是他接触的大画家很多,经常带领他们去林业景点写生,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优势,再加上他在90年代初经常办西北五省区及全国性展览,还有一些是晋京展览,郑先生一面搞展览一面搞创作,当时画的就很好。这次展览是他近十年的创作,从十年前到现在办展览是一个大飞跃。再加上郑先生的家乡在山区,经常带领各地画家去淳化写生,所以他的作品在写生、体验生活方面非常深厚。我觉得郑先生这十年能创作这么多作品是很不容易的,经过十年的辛勤耕耘他的这次展览是非常成功,从整个作品的技法上、水墨表现上,在传统的基础上还是有创新。但是大块的颜色能不能整体化一些,感觉稍微有些零乱,这只是我的感觉,也不一定准确。另外,他这个人在我们陕西美术界是一个诚实憨厚、谦虚的画家,还助人为乐,很热情地为大家办事情,陕西省林业厅能出郑天欣这样一位画家是一个荣耀,郑先生不断地探索精神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主持人:樊先生从朋友的角度介绍了郑先生的为人,介绍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从另外一个角度介绍了他的创作背景。

西安中国画院山水研究室副主任:宋国琦

宋国琦:首先向各方面尤其是国家画院为郑先生画展做的工作表示感谢。看了展览一方面展示了郑先生继承长安画派的优秀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是西北画家、特别是陕西很多画家创作的一种方针。提到长安画派,我认为赵望云、石鲁的观点是给创作提出了一个方法论,解决了传统与生活的非常深的关系,在这方面郑先生做的非常到位。郑先生长期在林业部门工作,从生活中来,他是淳化人,他画中的树、山川、河流都是他熟悉的环境,如果没有生活是不行的,如果没有长安画派的这两点是不行的。第二点是:看了郑天欣的展览对我们有一种启示,地域性对一个画家风格的形成和自己的成熟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中国山水画从古到今大家都知道,如果在艺术语言上没有一个地域性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突出自己的特点是不可能的。郑先生的画证明了他就是在坚持生活,抓住淳化的地域特点不断的强化,把传统和自己的感受融到自己的笔墨中,当然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如何用写的方法讲究中国笔墨的特点,如何把中国画提升的问题,这不光是对郑先生的一个建议,也是对所有山水画家提出的一个很高的课题。坚持写的方法,加强线的力度和线的趣味性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宋先生从家乡来,他从笔墨的角度、从生活创作的角度,把生活提升到艺术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讲的非常好。在座的国家画院除了赵卫、王永亮他们是山水画家外,还有其他几位花鸟、人物画家,他们也注重山水,山水不光是山水画家来解读分析,花鸟、人物画家他们往往可以找到别的切入点,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分析,而且这个角度有时能起到一种特别的效果。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副主任、花鸟画研究室主任:邢少臣

邢少臣:郑先生是长安画派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继承者,他的作品里面能读到浓重的陕北韵味,作品画的很苍茫、很厚重,有陕北人的性格。他的山水画是当今山水的一个走向。现在有些山水画画的很浑厚很华滋,但笔的力度还是欠研究,画不管多大每一个点力度要到位,点要像高山隧石,线要有“铁牛耕地”的力度。当然郑先生的画我觉得画的已经非常非常好了,就是有些地方在线条的处理上还更要反复锤炼,这样作品就能更有可读性和生命力。

主持人:邢先生是一个大写意花鸟画家,从他的角度提了建议。下面是军旅部队来的人物画家,她能提什么建议呢?就让我们对孔紫老师的发言洗耳恭听。

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协理事:孔紫

孔紫:我很高兴看到了郑先生的画展,本人是搞人物的,对山水画不是很在行,但看了展览后就是没有这个研讨会我也会找郑先生交流一下。看了展览后,首先我感觉非常感动。看了前边两幅作品后感到很亲切,从心里很佩服。他的画很淳朴,对当前山水画坛及左,非常较劲的倾向吹来一股清风。他的画有一种朴拙、亲切、淳厚的画风,但并不缺乏当代性。刚才听家乡同事的介绍我觉得郑先生在这种状况下能创作出这么大型的作品,没有一定的功夫,没有一定的耐力是不行的,是需要很大的功夫和毅力的,所以我很敬佩他。郑先生的画在当今山水画坛上完全可以立足,他的笔墨不浮躁,很有传统功夫,肯定具备很深的专业根底,才画出这样好的作品。在构图、设色上没有西画牵强的感觉,很自然,有中国传统审美的特点。在感情上完全是自己的,是真情实感,他每幅画都投入了很多的感情,而且是有感而发的,不是无病呻吟,这点是我们很珍视的品德。我感觉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应该是整体技艺、水平的区别,业余有很多弱项,在资料的占有上,在学习的机会上,在眼界的开阔上,有许多艰辛在里边,有很多专业画家体会不到的艰难,作为一个不在专业单位的画家,能画出这么多这么好的作品,而且他能在缺乏很多条件的基础上,画出这样的好作品是很不容易的。能够和专业画家比肩是非常可贵的,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是可喜可贺的。我也有个希望,郑先生处在一个很好的年龄段,在写生上和乡土的质朴上已做的很好,已经进入了一个学术层面,如果再前进一步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上再开拓一下,精神境界上再上一个台阶,就非常有希望,不是有希望已非常好了,他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了,如果再把有些方面再加强一些,我觉得就会更理想。

《中国画研究》执行副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邓嘉德

邓嘉德:看了郑先生的画先是感动,他的画包含着情感在里面,对家乡的黄土高坡是有一片深情,我认为一幅作品是否感人不在于他的笔墨和其他因素,而在于情感因素的多少,直接影响艺术的感染力。郑先生这一点做的非常好,他的画点点滴滴都包含着对家乡、对自然的一片深情;另一方面,郑先生的画有很深的传统根基,他的绘画笔墨形式构成都在传统里面下了一番功夫。第三点,黄土高坡这个地方是不太好画的,描绘的对象有很多局限性,他能归纳,画到这种程度也是非常成功的。提点建议:我觉得郑先生作品写生的感觉很强,在写生的基础上,在整个形式感上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就是说素材性的感觉多一些,纯艺术的形式少一些,下一步在这个非常好的基础上,这个年龄段再往前走一步,那他会成为全国非常有成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一个大家。我深信郑先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祝郑先生展览成功,祝郑先生在以后的艺术上攀登更高的高峰,取得更大的成就。谢谢大家。!

主持人:邓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一下郑老师的画,其中特别指出了题材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我自己个人感觉用传统的某些固定的价值观来套用郑先生的画,我觉得不合适,为什么呢?郑先生的题材他就不一样,不管平远也好,高远也好,一般他都有相对的描绘对象,对其中的大山大水是高远,对南方的山水他则是平远,而黄土高坡是一种特殊结构,评价起来比较困难,而且画起来就更困难了。我看了郑先生的作品,他对树的造型套用林业部门那种阔叶林、落叶林,他这个画不但没有特殊的程式可循,而且郑先生用散的笔法而且画的很生动,我觉得这是对传统的拓展。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画家:王永亮

王永亮:看了郑先生的作品,感觉他是从写生中走出来的画家,画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亲切地感觉,也体现了黄土地的厚重,和陕西、西安厚重的文化沃土,也体现了画家质朴的情感。郑先生有他自己的笔墨样式特点,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给我很多启发,看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的艺术语言有苍远的那种气象,也有明朗的心象和笔墨的墨象,对我们很有冲击力。我想他在今后的创作中肯定能解决好写生和创作的关系,写生的信息怎样能更好的传达给创作的表现形式,也是我也要解决的问题。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永亮先生他也是长期坚持写生,在写生的过程中我感觉有很多地方和郑先生是心心相通的。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画家:纪连彬

纪连斌:首先祝郑老师画展成功开幕!郑老师的画我是第一次拜读,晋京展是郑老师的一个梦,今天是个圆梦的日子,所以祝贺画展成功举办。第一次看郑老师这样集中的画展,我非常激动,陕西我没有去过,今天一进入展览厅,郑老师的画展给我带来整个西部山川的一次畅游。我有这种感觉,他涉及的领域那么多,从田园风光、农家小院到小溪-------他的画里包含了陕西山水的方方面面,他的画使我感动,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和把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佩服他几十年来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他的画作是用步量出来的,走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对于这一点值得我学习的。这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真诚。很多人都说画画要行万里路,但实际走了多少,都是个问号?但是郑老师的画印证了这一点,体现了那种自然的真实,对自己内心感受的真实,所以我说以写生进入创作或者说写生即创作的这种方式我觉得都可以。这其中主要有两点把握,第一写生是对素材的收集还是写生只是一种对自然的纪录,如果同时加上自己的情感以及加上中国山水画种种因素的组合,然后注入到写生稿中,其实写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作,在郑先生身上,写生即创作已经很好地展现出来了。再一点他的山水画创作的形式语言比较自由,他没有受到纯粹的传统山水画的束缚,也没有当今流行的那种样式,他体现了对自然的一种忠实,但是可能在某些概括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更主要的是这些并不能掩盖作品给人带来的一种感动,对于一个山水画家能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主持人:纪老师的发言用一句话来形容与概括,他指出了郑老师的画没有受传统法式的束缚,用石涛的话来说,我用我发,我自有我在,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作态度。

中国林业大学教授、中国林业文联副主席:李春海

李春海:我们由于工作关系一起走了很多地方,一起写生,包括西北,也包括西南。他能看到很多自然的美,他对家乡有种特殊的感情,这个感情应该是他进一步创作的精神支柱。他从学画那天起就给自己锁定这就是我的专业,他有一种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他尤其喜欢买专业书籍看,他不论走到啥地方,只要有书店他都进,若要有收获,得一本好书就同得了宝一样兴奋。我和他开玩笑说,你没进大学,但你的大学是全国大大小小的新华书店,就像纪先生说的那样他的画是用步量出来的,的确是那样,很简单的一个包,里边有自己画画的工具,到外面都是用墨直接写生,在二楼展览的他的那些写生作品,使我格外感动,他以前和我们一起写生和他现在的写生有很大的区别,现在他写生中加入了自己的很多主观意念,这个意念记录了他的年龄,记录了他感情的升华,记录了他修养的提高。就画而言,我觉得他目前的水准就已经达到了可以与专业画家比肩的位置与水平。就谈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研讨会本来在10点钟就开始,有一些领导和来宾在观看展览,再加上各位专家在展览厅来连忘返,邀请几次参加研讨会,他们都说再看一看,再看一看,结果研讨会就被迫推迟了半个小时。这一个多小时的研讨会开得紧凑、活泼而热烈,基调如同郑先生的画一样朴实、朴素,但很亲切。从我作为主持人角度来看,我个人获益匪浅,尤其郑先生的画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明显的西北黄土高原的特征,非常感人,这非常重要。因为在当今山水画坛,南北东西几乎面目雷同,很难分出个性面貌,像郑先生的画个性面貌这么鲜明并不多见,在当今越来越趋同的画坛里,这显得非常可贵。研讨会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到金龙潭酒店三楼用午餐。

 

参观展览者的感言:

李宝林(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副主任、著名画家):郑先生你的画画得很好,很到位。有传统的东西,有现代的感觉,画面不空洞,看得出你是很静心的在作画,画没有浮躁之感,就这样继续画。咱们现已是朋友了,希望常联系。

于文江(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走进郑老师的画展厅,给人一个震惊,把黄土高原表现的历历在目。画的非常好,气势大,画苍茫厚重、质朴,感觉很亲切,一个窑洞一块梯田,都画的非常精到。看画觉得他用笔很随意、很灵活、朴拙、凝重,用墨是浓淡结合,浓破淡,淡破浓的结合手法,恰到好处,用线变长线为短线,变短线为点,点的力度很强,给画面增加了活力,我要象他学习。

杨嘉栋(参观者):郑老师的画画的非常大气,非常有气势,可学习的东西很多。我是编美术教材的,可借鉴的东西太多,我是叶浅予的学生。郑老师您的画画的太好了,能看出您的写生是直接用毛笔画的,很精彩,这才是真正艺术家要走的道路。到生活中去,去找艺术的灵感,这个展览使我看不够,明天我还来看。

高德功(参观者):郑老师,看了你的展览,我的心一直在跳,很久不能平静,每一幅画我都爱,都看不够。看得出几十年来下的功夫,你的展览我印象最深,你太了不起了,我很佩服你。

黄亚萍(北京艺术博物馆):我们在北京很难看到像郑老师这样的展览,他画的非常自然,又自由,很随意,有当代气息,这非常难得,这么大的幅面是不好驾驭的,再一个画大容易空洞,但他的画没有这种感觉,北京也有画家乡的那种,但没有郑老师这种境界。他的画既非常的传统,又非常的现代,他画黄土高原是不用长线而用短线,用点的手法,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非常成功。

张耀文(美术爱好者):我是个业余绘画爱好者,非常喜欢画,特别爱看画,我家离这很近,经常来画院看展览,看了郑先生的画感到很亲切,他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自己的面貌,和北京有些画家的画不一样,郑老师的画厚重、苍茫、湿润,我想临,但不知从何处下手,他的画很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