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忠

2018-08-10 17:24:22 349

王全忠, 1961年生,大学专科学历,现陕西美术馆画家, 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参加全国美展和陕西省美展的作品有: 1、 中国画: «蚓斟》参加《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获佳作奖。2、 油画作品: «地壳的预感》参加《全国地震美术、摄影作品展览》。 3、中国画作品: «太白晓暮》参加, «全国第一届当代山水画邀 请展»。 4、中国画: «滇西印象》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5、中国画作品: «文化启示一一华山》参加《陕西省87年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6、中国画作品《太白秋色》参加《长安画坛 中国画展»。 7、1997年5月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美术馆主办《王全忠画展》并在陕西美术馆举行。8、2005年11月由 陕西省文联,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王全忠中国画山水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行。9、2006年参加西安画院建院二十年展览暨全国巡回展,第一站北京炎黄美术馆展区举行, 第二站深圳美术博物馆展区举行,参加作品拾件,在全国业内人士当中反映良好。

作品录入《中国当代名入录», «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 ART信息系统一一中国艺术家数据库《中国美术家》等著作。 20υ4年出版由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之术家画集第4集王全忠夺集。2004年受聘西安画院画家, 2005年加入中共陕西省委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教育委员会委员。2006年国家文化核心刊协《美术观察》第3期66页一-69页陈绶祥研究员题为:在现实牛活中把握民族精神——简评王全忠的山水画。

 

自然还是宗教

——画家王全忠的艺术选择

张渝

在西藏,不谈宗教是不可能的,无论是作家马原抑或 扎西达娃,还是艺术家尼玛泽仁,翻开他们的有关作品, 西藏己不是自然的西藏、宗教的西藏。因此,与其说是西 藏成全了上述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毋宁说西藏的宗教或说 宗教的西藏成全了他们。然而所有这一切既是一种荣耀, 也是一种累赘。

我曾为桂林画家许华新写过一篇评论,题目是"桂林 的难处"。在那篇文章中我写下了这样的话:"淡雾疏烟中, 桂林纱一般地裹了过来,于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桂林的美 丽。或许,也正是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桂林的美丽,桂 林的美丽中反而有了某种肤浅与世俗。我不知道这究竟是 桂林山水的锚,还是那些所谓雅人下笔时出了差错,反正 一谈起桂林的山水,一看到很多人笔下的桂林山水,我就 常常很不舒服地别过脸去,总以为那不是我的桂林。我的 桂林应该是这样的,不仅朦胧、洁净,而且还要有些淡淡 的傲气。没了傲气的美丽很少推开庸俗的掌心。"谈王全忠有关西藏题材的艺术选择,却不着边际地说了一通"桂林 的难处"的话的唯一目的不外乎是想说西藏也可能面临着 桂林的尴尬。也就是说,"西藏"的自然与伟岸很有可能被 宗教与神秘给遮蔽了。在我看来,西藏的圣洁固然有人迹 罕至的原因,但围绕着西藏的种种宗教传说与故事也的确 给西藏蒙上了神圣的面纱,以"圣洁"为主题词的关有西 藏的艺术也正行销于世。这样的作品不是不好,也不是没 有地域特色,问题是除此之外,西藏的山水还有没有另外 的解读途径?在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纪优秀 艺术家画集一一王全忠》一书中,我就读到了一种别样的 解读。在这本书中,王全忠说,由于向往乾嘉朴学一路的 治学精神,他有了种种的感叹,领悟。因此,他眼中的西 藏便不是为宗教包裹或升华的西藏,而是原生的、质朴的 西藏。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王全忠的笔下没有富丽 堂皇的布达拉宫,也没有几乎成为西藏品牌的带有宗教意 味的神圣,他将不无羞涩的笔墨触到了真正的人迹罕至的 岗仁波钦,那里是阿里地区海拔6656米的雪域山峰。在如 此真正的高地上,王全忠感悟了什么?我见过太多的艺术 系从西藏归来后,开口闭口都大谈"感悟生命"这样的人 生大题,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感悟,我只知道 他们不无世俗的眼光中,什么都没有感到,其所能有的或 许只是观光客的饭后谈资,说罢即忘,当不得真的。但是 王全忠好像不是这样,他也似乎的确悟出了东西。这些东 西在我看来就是前文提到的质朴与自然。静谧的山谷首先 被王全忠削去了海拔的高度,这样做的好处是:画家可以 把自己从人们几乎已成习惯的有关伟岸的仰视中剥离出 来。尽管画家依旧在崇山大岭中,但崇山大岭的"崇"与"大"己不是画家关注的主要问题,他所关注的是细节和 局部。在大山的细节和局部中,我们当然还能够读到宽博、 厚重一类的文化精神。然而,"于无声处昕惊雷气王全忠 着力的是在看似高海拔的无生命地带,-个人独自地阅读 细小的生命是如何成长为大山的。由于笔墨本体的原因, 也由于个人能力的问题,王全忠的阅读好像有些恍惚与迷 离,他的描述也似乎欠缺绝对精准的把捉,但王全忠还是 读了,而且是以乾嘉学派的风尚未阅读的,这就有些不同 寻常了。尽管王全忠的阅读在目前来看似乎还嫌稚嫩,但 这稚嫩的阅读已经把他从众所竟逐的宗教与神圣中解脱出 来,他来到了另外的路上,在那条路上,无论肉体,还是精神,王全忠都在艰难地行进。

无论如何,王全忠的绘画己然深深地烙上了西北的印 记,然而王全忠的可贵在于有效地拉开了他与崔振宽、罗 平安等享有大名艺术家的距离,这是否应该感谢那个自然的西藏呢?

最后,要说的是,由于长处西北,王全忠的作品中也充满不无地域文化精神的苦涩二字。关于此,我曾提出过 审苦的美学概念,并籍此将西北画家的审苦与江浙画家的 审妙结合起来研究。我赞美西北画家的审苦精神,是因为 他们紧紧地把自己与大地,尤其是贫膺的土地联系了起来, 我批评江浙画家的审妙意趣,是因为他们"只标妙境,未 写苦心。"在王全忠的作品里,除去质朴与自然,苦涩的文 化精神也应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当然,所有的人都 不会为了苦涩而苦涩,而是通过苦涩来表达自己的思索与 感情。这样的思索与感悟在我看来,应该比那些大谈神圣的感悟要真实与可爱。